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校友访谈

福建工程学院纪念办学120周年百位优秀校友访谈录: 雷岩平


发布日期: 2016-04-18 浏览次数: 409

摘要】雷岩平,1992年毕业于福建中华职业大学文秘专业,投身新闻媒体20余年,现任《福州晚报》编委、福州日报社晚报新闻采访部主任。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到从容淡定的中年人,岁月似乎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如今的他不仅依然活跃在新闻现场,而且还不时站在福建几所高校讲台上为学生讲课。不仅如此,雷岩平一直钟情于古代文化,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玉器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用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

    【人物专题报道• 福建工程学院优秀校友】

 

  

坚守信仰的记者

  一走进福州晚报的报业大楼,雷岩平就不停点头或微笑回应那些不停地跟与他打招呼的同事,这些同事中既有刚参加工作的,也有与他年纪相仿的。“他们都认识我,许多同事和我有师徒关系,从学校一毕业就来福州晚报工作了,至今已有20余年,是报社里的‘元老’了。”雷岩平笑着解释说。

  对于当今那些以频繁跳槽习为常的年轻人来说,20余年从事着同样一份工作,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何况,这还是一份在许多人眼里看来颇具挑战的工作。那么,又是什么力量让雷岩平坚守?

  “新闻常新,意味着我的每天生活都是新的。我的工作节凑就像讲故事,还没有结束,又有新开头。”雷岩平说,“我坚守的力量源于对新闻信仰。人民记者,手中之笔受命于民,笔下文章定然不负时代。”

  雷岩平介绍说,他的新闻内容侧重两大类型,一类是张扬正气,鞭笞丑陋的调查类报道;另一类是描写风土人情,歌颂祖国河山的通讯。入行以来,雷岩平几乎每年都获得各类新闻奖项,仅福建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一等奖就有近20项,并获得“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在他眼里,这些奖项不仅是荣誉,更是坚守新闻信仰的见证。

  在福建新闻界,提及雷岩平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在不少读者心目中,提及雷岩平,总是充满着正能量。在他身上,有诸多的第一:上个世纪90年代,帮助连江渔民打赢福建第一起“民告官”官司;全省第一位向假军医、假部队门诊部“开火”的记者;带领团队成立中国新闻界首个心理援助中心——福州晚报心理援助中心……雷岩平说:“正确的舆论监督是对党的新闻事业又一种忠诚,尽管做批评报道压力很大,但有信仰就有坚持。”

  或许在工作中,或许在课堂上雷岩平讲得“太多”了,闲下来的时候他的语言并不多。面对陌生人甚至还有些许的腼腆,但即使是沉默,也能在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那就是平静之中的满腔热忱,浮躁世界里笃定与自信。

  提起雷岩平,他的大学老师朱晓慧教授至今还津津乐道:“这家伙有火一般的激情和历史情怀,大学一毕业就背起行囊,踩着唐代边塞诗的足迹寻访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址,中国四大无人区他走了罗布泊、阿尔金、可可西里三个,三次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采访。”

  激情源于信仰的力量。20多年来,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雷岩平都不敢忘却记者的使命。

  从《一个被重新打开的备忘录》到《阳痿教师“强奸案”十年谜局》;从调查探秘类的《走进西部》、《走进塔克拉玛干》系列报道,到《话说闽江》系列报道;从持续17年的《5.3英雄群体》追踪报道,到融入受访者家庭的《冰心先生逝世采访》系列报道;以及乡村题材的《赵老师和四个学生的最后一课》到《赤脚医生:期盼一双“暖鞋”》 ……这些文字无不充满温度,直达心灵。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作为福州晚报全媒体改革主要成员之一,雷岩平对报业现状并不悲观。他认为网络媒体是一个平台,传统媒体是一个阵地,前者靠维护,后者靠服务,核心都是内容为王。把握好时代机遇,危机就成了转机。相对于网络媒体,纸质媒体依然有三大功能无法被取代,一是舆论导向的主阵地作用,二是梳理信息碎片的作用,三是深度调查功能。


尽职尽责的教师

  “经验丰富,认真负责,对我们很好”、“偏好传统文化,很有情怀的老师,讲课旁征博引非常有趣,他的课总是爆满”、“ 特别有新闻人文关怀,很关心大家”、“很幽默,他说新闻要简洁,‘师’就不用叫了,‘雷老’就好”……学生们口中的雷岩平知识渊博,深受欢迎 。

  作为资深的媒体人,雷岩平曾多年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母校”——福建工程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给学生授课。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我从中华职大教到工程学院,当年工程学院的小树今天成了大树。母校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的脚印。”

  在课堂上,他将新闻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新闻采访写作实战技巧相结合,评点热点新闻并跟学生分享了宝贵的从业经验,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了起来。

  雷岩平认为,新闻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多种思维方式,而且要教会学生“读人”,读懂“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环境下做特定的事。对于教师来说,教案是用来应付检查用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教案里面的内容,他们更需要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表象。

  课堂之外,雷老师依然履行教师的责任。通过他的帮助,每年福建工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许多学生得到了在报社等媒体实习的宝贵机会。他经常告诉学生:“一进入课堂,大家都要进入记者状态。从业后,你们要提醒自己‘好记者时刻准备着!’”

  日光流年,十几年过去了,雷老师可谓是“桃李遍天下”,他的许多学生成了新闻界名记、名嘴。提起这些学生,雷岩平满脸幸福,他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他乡异地,突然有一个人喊你‘雷老师’;静静地听着广播,看着报纸署名,告诉朋友,他们是我的学生,这就是幸福。”

  “ 1989年-1992年的中华职大,像西南联大,简陋而有人文精神,人才济济,除了本校教师,还有不少来自各行业各高校,他们都是顶尖人才。”雷岩平说,印象最深的是教文学的教师朱晓慧,教革命史的老师欧永洪,教写作的老师林晶,还有许步国、张健等。


  作家汪曾祺曾经说过“多年父子成兄弟”。雷岩平说:“这些年,虽然与这些老师联系不是很经常,但他们一直与我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可谓是‘多年师生成兄弟’,他们让我温暖,让我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今天,回到母校教书,我教给学生的第一课就是感恩,因为感恩是成功的起点。”

为玉痴狂的收藏家

  人是一个多面体,忙碌的雷岩平也有特别安静的时候。

  出生于福建仙游一个收藏世家的他从小受父辈耳濡目染的影响,对历史人文情有独钟,对玉石更是热衷。特别是对新石器时代到汉代之间的高古玉器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先后撰写并出版了《遥远的符号》、《时间的密码》、《古典的阳光》三本中国高古玉器研究鉴赏专著。

  业余时间,每当雷岩平接触到高古玉器或与之相关的书籍文献,他便一头钻进色彩斑斓的古玉世界潜心研究,时常一研究就是大半天。

  雷岩平认为,玉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而玉石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青铜与玉器都是国之重器。都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玉文化至今8000年生生不息,从未断层。它的成就远超瓷器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块玉”。为了系统研究玉文化,多年来千方百计从海外回流玉器珍品,与科研机构合作创建了自己的“实验室”探索求真。

  身为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理事,中国古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雷岩平视弘扬玉石文化为己任,并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文博专业开设有高古玉鉴赏课,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高古玉,喜爱中国古代文化。

  除此之外,雷岩平还和几个朋友在绿树成荫的榕城西湖湖畔开了一个中国古代玉器私人博物馆——汝玉阁。将多年收集而来的部分高古玉器陈列于此。博物馆免费对古玉爱好者开放,只为能更好地与海内外的古玉爱好者交流学习。


  记者、教师、收藏家,这几个彼此间看似关联不大的“身份标签”却在雷岩平身上和谐共存。他说,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收藏不仅不会影响“正业”,反而因为转换了思维,能起到促进工作的作用。当被人问及哪一种身份是他最喜欢的,雷岩平坚定地回答:记者!

  

  

  

  

  

  

 

 

 

 

 

 

 

 

 

 

 

 

 

  

  

  

  




相关链接:福建工程学院主页 | 福建工程学院校友会
©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福建·福州市闽侯上街大学新区学园路3号